听到教育部公布的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后,金女士说,目前她和女儿已满足了条件。至于是否符合城市需要,她认为自己持有“北京绿卡”,这就证明自己是城市发展需要而引进的人才。但就算一切符合,北京市的政策究竟何时出台、何时实施,自己的子女究竟能否享受,这才是她最关心的问题。
■ 对话
“条件设置不能过于苛刻”
新京报:教育部公布随迁子女当地高考三项条件,多少孩子会受益?
张千帆(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曾就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参加高考”问题向国务院递交建议书):教育部刚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1260.97万人,2010年为1167.17万人。因为各地制定时间表和条件,可能很多孩子无法受益,如果能有一半孩子受益就不错了。同时,留守儿童可能会转换为随迁子女,这个规模也在不断变化。
新京报:把制定时间表的权限交给各地,是否会有一批随迁子女仍要掉在不同时间表的夹缝里?
张千帆:普遍有这个担心,怕地方设定的条件过高,过于苛刻。社会各界尤其是随迁子女的父母要盯着当地政府,不能在年限设置上搞得太长。山东的方案比较好,2014年实施这一政策,绝大多数省份都可以做到这一点。即便京沪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握非本地户籍人口变动和随迁子女就学等情况”,但我认为不应延迟太久。
新京报:对父母、孩子设置诸多条件,这些设定是否苛刻?
张千帆:这本来是对随迁子女的一项政策,不能对家长要求过于苛刻,不能在这些问题上要求年限过长。如果父母不在当地工作,小孩很难在当地就读。父母工作的性质不是那么重要。对学籍也不能要求年限太长,否则会导致相当一部分随迁子女享受不到这个政策。
华商报:异地高考依然是“拼爹时代”的缩影
近日,山阳县幼儿园规定非公务员子女不得报名,让教育不公又遭评议。却不料经媒体报道,该幼儿园放开报名之后,引来学校资源难以承载人数之多的尴尬。纠结的情绪未曾放落,郑州农民工子女入学又遇到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的入学门槛。当然,无奈的远不止这些,原本期待的异地高考,一句“有条件的准入”让很多人止步在“条件”之外。同样,有着血泪隐痛的校车,也在复杂的行政审批面前难以前行。
(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