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考网:湖南省最权威的公务员考试信息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湘考网首页 > 申论 > 半月谈 >

《半月谈》2010年第22期【半月评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2)

时间:2011-05-04来源:湘考网作者:xiangkw点击:
第二,公共产品供给机构不合理,不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我国目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公平,存在三个不均衡:一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农村明显

  第二,公共产品供给机构不合理,不适应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要求。我国目前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不公平,存在三个不均衡:一是城乡之间不均衡,农村明显落后于城市。二是地区之间不均衡,中西部地区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三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不均衡。流动人口享受的公共服务大大低于户籍人口。为少数人服务的城市大医院、城市重点学校集中了过高比例的公共资源。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社会保障制度和待遇水平差异很大。结构问题,说到底也是个体制问题,特别是公共财政体制问题,当然也涉及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等。

  第三,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停留在传统层面,不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新要求。现在,越来越多的“单位人”成为“社会人”,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非公有制组织就业,越来越多的流动人口去异地谋生。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社会管理手段和方式,已经不能有效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和化解社会矛盾。一些地方出现了群体性事件增多、公共安全事故频发、社会治安潜在隐患增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严重等突出问题。各类民间组织发挥缓慢,难以成为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城乡社区建设有待加强。解决这些问题,根本上还是要靠推进体制改革。

  第四,社会领域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不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通常所说的服务业,按服务对象一般可分类为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消费)性服务业和公益性服务业(也即社会服务业)。我国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比偏低是一个老问题,其中社会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占比偏低问题则更为突出。如在教育科研、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医疗卫生、后勤服务、市政服务、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养老等方面,往往过于看重其公益性的一面,反而抑制了其产业一面的发展。例如社会养老服务,据统计,发达国家机构养老床位数约为老年人口总数的5%,而我国该比例仅为0.8%,即千名老人只有8张床,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因此,必须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的改革步伐,实行政社分开、事企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业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发展和适应社会多层次需求的社会服务主体。

  三、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政府要加大公共财政投入,集中精力搞好基本公共服务,为全体公民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产品;同时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方式进入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加快发展相关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要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方式,引入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与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改善效率与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

  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符合国情、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确保国民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运转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满足公众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和社会动员等方面需求,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明确区分社会领域的“基本”与“非基本”属性。无论是教科文卫体等社会事业,还是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都具有双重属性:其一是“事业”的属性,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向全社会提供,与此对应的事务主要是政府职责,属于保“基本”的范畴;其二是“产业”的属性,作为一种“社会服务(业)”由社会成员按需购买,这部分职责属于“非基本”的范畴,需要借助企业或社会力量来承担。比如说,同样是在眼睛上动刀,切除白内障是保“基本”的范畴,由政府的基本医疗卫生提供;而拉双眼皮,则属于“非基本”,由产业来解决。

  二是坚持统筹城乡。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结构,促进机会均等,保证不同社会阶层、所有社会成员都等公平公正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要优先满足农村、欠发达地区和贫困群体基本公共产品的需要,以加快消除现存的不均衡和差距。

  三是充分发挥社会资金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探索建立多元化的社会治理机制,促进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供给多层次、多样化。

  四是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创新服务提供方式,通过竞争降低管理和服务成本,增强社会发展的活力,全面提高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严格监管的职责。

  四、当前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重点措施

  第一,尽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解决民生突出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迫切需要。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既体现为机会均等,也体现为结果的大致相同。基本公共服务涉及的领域比较宽,结合我国国情并借鉴国外经验,重中之重是解决好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这三大“基本民生”问题。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角度看,要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制度供给不均的问题。就是要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局限,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实行全国统一的制度安排,使全体公民的机会均等,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二是公共资源配置不均的问题。包括人财物方面的公共资源配置,其中公共财政资金配置最为关键。要尽快实现城乡居民人均财政性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基本社会保障,以及公共文化体育、公共安全、公共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支出的均等化。

  第二,下决心解决收入分配突出问题。收入分配关系社会公平正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现在,我国国民收入分配秩序不尽合理,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分配秩序不够规范,城乡、地区和行业收入差距拉大,不同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许多矛盾的交汇点。收入分配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体制性问题,必须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解决。建议用3~5年的时间,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基本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的体制机制性问题,初步遏制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趋势,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有效缓解收入分配突出矛盾。到2020年,收入分配关系基本理顺,覆盖城乡的、普惠制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健全,形成“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基本思路是,需要同时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环节动手,其中初次分配尤为关键。在初次分配环节,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市场化改革,更加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公平准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二是提高“两个比重”,即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健全中低收入者收入稳定增长机制。三是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有效治理公共资源占有、使用和分配领域的腐败问题,下决心解决社会上广为诟病的“灰色收入”(以及“隐性收入”)问题。在再分配环节,重点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强化对高收入行业、群体的税收调节。二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克服政府与民争利倾向,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有效控制行政成本,建设节约型政府。(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
湘考网【一楼】:143760479;湘考网【二楼】:37623591;湘考网【三楼】:20670069;湘考网【四楼】:56772480。【注】加群后,修改群名片为:地区-昵称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

延伸阅读: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随机推荐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