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0年第22期【半月评论】: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需要摆上突出位置。
一、什么是社会体制?
涉及到社会领域,我们通常会面对一组术语: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体制、社会管理、社会事业、社会和谐、社会稳定、社会治理、社会政策、社会组织、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等等。相比较经济领域,我国社会领域的事情,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都相当滞后。比如说对上述术语内涵外延的界定,就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在不同文件、不同场合有时是相互交叉重叠的,有时又是相互可以替代的。例如,有的学者就认为,社会体制也即社会管理体制。因此,有必要进行一个初步的梳理。
关于“社会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有些语境下,还要加上党的建设),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一部分,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全面改善人民生活”。这标志着社会建设被正式纳入了国家发展战略。显然,“社会建设”是内涵很大的概念,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除去经济、政治、文化的部分,剩下的都属于“社会建设”。需要特别指出,这里的“文化”是“大文化”的概念,既包括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也包括意识形态、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等,有些语境下甚至还包括科技教育人才等,它们总体构成“国家软实力”。
社会建设包括哪些内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决定》在论述社会事业建设时,提到了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优先发展教育、加强医疗卫生、发展文化产业、加强环境治理等7个方面;在论述保障社会公平的制度建设时,提到了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3个方面;在论述加强社会管理时,提到了推进社区服务、健全社会组织两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在论述社会建设时,主要提到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5个方面。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则主要提到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和社会管理等6个方面。不过,这些列举都不宜作为理论划分的标准,而是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强调的工作重点有所不同。
关于“社会发展”,它与“社会建设”大体上是同一事物的不同表述,侧重点略有不同,形象地说属于同等级别的大概念。“社会发展”既包括教育、科技、文化(这里的文化是狭义上的,主要指文化事业)、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社会管理方面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结构、人口发展、社会组织、社会服务等社会运行体制机制方面的内容。民生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相互交叉的一个概念。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国外通常把社会保障、公共教育、基本医疗卫生这三个方面,作为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也称基本民生问题。考虑到我国国情,还应当加上就业,也就是说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卫生是基本民生问题。一般地说,社会发展主要是指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两大方面。
关于“社会体制”,也是大概念。过去我们一般将它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并列,今后按照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提法,还要加上“文化体制”。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对应这里的“四大体制”。
关于“社会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别,一些学者有时给予广义理解,但人们更多地在狭义上使用该术语。我们通常讲,政府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基本职能,其中的社会管理就是狭义上的。至于其他一些术语,也是低一层次的,从属于社会建设、社会发展、社会体制这样的大概念。
那么,何谓社会体制?本文认为,从政府四项基本职能的角度界定比较科学,社会体制主要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据此,可以把社会体制界定为:围绕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而进行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主要包括社会事业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制等三个方面。其中,社会事业涉及教科文卫体,社会管理涉及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人口发展、社区和社会组织、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等,但公共服务体制又与社会事业体制、社会管理体制有很大的交叠,为避免重复,这里侧重指公共财政、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等方面的体制问题。
应当说,对社会体制如此概括或划分是初步的,也是相对的。其实,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这四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交织的,划分本身也是相对的。比如说,文化就有广义的“大文化”和狭义的“文化事业”之别。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体制问题,既可以说是社会体制,也可以说是经济体制。而社区建设、社会组织、社会利益关系等社会管理体制问题,直接涉及政府职能转变、民主法治建设,实际上与政治体制密不可分。
二、社会体制现存的突出问题
当前,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不断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显著加快,利益主体多元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复杂化,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凸显。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人们对公共产品、公共安全和社会服务方面的需求迅速增长。这些新形势新情况,对现有的社会体制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四个不适应”:
第一,公共产品供给总量不足,不适应人民急剧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目前社会领域的问题较多,但最突出的是总量问题。人民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上学难、上学贵”的反映由来已久。近些年来,可能还要加上住房难、住房贵。社会保障的制度体系呈现“碎片化”,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不高,特别是农民、农民工和城乡无业人员、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应当看到,总量问题说到底还是个供给体制问题,是放开准入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社会领域的事务包揽过多,一提到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民生,就过分强调所谓“公益性”和“政府主导”,似乎一点也容不得外人插手,而实际上无论从我国的国情国力还是发展阶段来看,政府并不具备大包大揽的能力。另一方面,一提到 “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和“市场化”、“产业化”,就视为洪水猛兽,或者存在“玻璃门”现象,表面上社会力量进入社会发展领域并无法律和政策障碍,但实际上却进入不了。解决公共产品和社会服务总量不足问题,必须打破体制障碍,推进公平准入,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政府集中精力保“基本”,“非基本”部分则通过产业化、市场化来解决。(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
湘考网【一楼】:143760479;湘考网【二楼】:37623591;湘考网【三楼】:20670069;湘考网【四楼】:56772480。【注】加群后,修改群名片为:地区-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