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还把与步行有关的词语用来表情达意。如常见的徘徊、彷徨、踟蹰等,就被演化为举步不定、犹豫不决的意思。“徒跣”一词,原义是脱掉鞋子赤脚走路,后演化为表示发怒、着急、匆忙和痛苦的情感。徒跣又如倒屣,碰到身份特殊的人或情状特殊的事,需急遽迎接或前往以示重视时常用此词。刘邦赦免了萧何,萧何“徒跣入谢”,即是表示急速前往致谢的意思。
步行这个简单的行为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我们从中可以看到某些历史文化现象,这对我们是不无裨益的。
36. 不能说明第1段中提到的“步行须遵制合礼”的一项是()。
A. 在道路上行走,须受男女、长幼、尊卑的严格限制
B. 走路的速度、方式在不同场合有明显的划定和区别
C. 汉代规定除个别功臣或宠臣外,臣子在皇帝面前须疾趋
D. 官场中,下级在上级面前办事须依礼,不得怠慢放肆
37. 对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徒跣:本义是表达着急、重视、感谢等感情
B. 鸣佩玉:行走时,要用手摇动佩玉,以显示步行之美
C. 踟蹰:举步不定,犹豫不决
D. 趋礼:古代官场中的一种行走的礼仪,要求行走时要保持迟缓不迫舒泰优雅的步行姿态
38. 作者所说的“某些历史文化现象”不包含下列哪一项?()
A. 语言文字的发展历史 B. 思想意识的不同表现
C. 文化素养的品评标准 D. 礼法制度的某些侧面
39. 对颜回效仿孔子走路原因的理解,下面正确的一项是()。
A. 颜回崇拜孔子,想要学习孔子的一切
B. 颜回走路太难看,常受到他人嘲笑
C. 在颜回眼里,孔子的步法是他人无法企及的极美的东西
D. 在当时,孔子被确定为君子的典范
40. 综观全文的内容,以下推断合乎作者观点态度的一项是()。
A. 作者对古人步行要受礼法的严格限制颇不以为然
B. 作者写作本文主要是为了介绍一些历史文化现象
C. 汉末之后人们对步行美的崇尚象征着儒学的衰亡
D. 写儒道两家对步行的不同态度表明作者尊道贬儒
1.C【解析】原文末句为文段主旨。选项C是对原文“老子提倡一种‘以言去言’的言说方式,即通过使人认识、领悟所言之道,达到‘无言’,撤去语言的迷障,直达‘道’之本真”的同义替换。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C【解析】文段分别对“信息”在古拉丁语、英语、汉语中在唐代的使用以及日常用语中的意思进行了表述,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6.D【解析】文段主要谈的是对美国总统政绩的评价,最后的落脚点是“主要看总统对美国本身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因此选项D正确。
7.A【解析】选项B文段未提及,选项C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选项D“语言是不重要的”表述本身就有问题。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
8.B【解析】一道典型的细节推断题。A、C、D项都能在原文段中找到出处,为正确项。B项错误,原文说的是“表现在价值论上,相对主义否认存在终极的、确定的价值原则。”故本题选B。
9.C【解析】原文对有些报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包括两点。A、D项只说了第一点,B项表述错误,只有C项是对这两点的综合。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 A【解析】从原文“他……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可知这段文字要说明卢梭对教育发展有贡献,A项正确。B、C、D项未对文段正确理解。
11. B【解析】选项B是对原文“聘请明星任教授如果不能按照程序进行,对其他教授来说是不公平,损害了程序的公平和正义”的同义替换。
12. B【解析】由原文“人文科学对传统的超越不是对传统的证伪并弃置的过程”可知A选项错误。由原文“人文科学的发展中的第一次创新都以突破传统为前提”可知C选项错误。由原文“甚至在某些方面是后人无法企及的典范”可知传统的东西并不都是后人难以超越的,D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 B【解析】文段对海明威和福克纳是持肯定态度的,故排除选项C。由文段末句“人在遭受苦难陷入迷惘的时刻,看来只有那些具有海明威、福克纳精神力量的作家,会给人们以鼓舞,让人们勇敢地生存下去”可知,A项理解错误,B项理解正确。文段未提及海明威强调作家要以自己的作品去振奋人心,排除D。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14. A【解析】将长句进行缩略可知:城市文化极易被忽略,但不可或缺。四个选项与之相匹配的只有A项。
15. C【解析】由文段前一句强调自然环境恶劣,后一句又说“尽管有国家的支持……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可得出结论: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选项C正确。
16. A【解析】选项B、C、D可直接从对应的原文中找到出处,只有A项不能从原文直接推出。
22. B【解析】由原文首句“全球化成为今天的一个热门话题,并不意味着人们关于它的任何谈论都是合理的或建立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可知A、D项与原文不符。由“‘全球化’这个术语最早是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的,用来形容此前20年间www.gkz6.net国际经济发生的巨大变化”可知C项错误。由“全球化是一个无主语的模糊概念……”可知B项符合文意。
23. D【解析】由原文“它不是对主体间关于相关主题的理解和阐释的差异的简单抹平与消解”可知A项错误。B项文段未提及,予以排除。由原文“对话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某种共识,从而促进不同主体在‘求同存异’基础上对于具体问题的深层次理解和阐释”可知D项正确,C项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
24. A【解析】根据句意可知,第一空和第二空应填入表假设关系的一对关联词,排除C、D项。第三空应填入顺承关系的关联词,虽然“从而”“无疑”都表示因果顺承关系,但是“无疑”表示因果关系过于绝对,排除B项。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
湘考网【一楼】:143760479;湘考网【二楼】:37623591;湘考网【三楼】:20670069;湘考网【四楼】:56772480。【注】加群后,修改群名片为:地区-昵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