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考网:湖南省最权威的公务员考试信息平台!
您现在的位置:湘考网首页 > 申论 > 申论真题 >

申论真题精讲:2011年国考申论(省级)范文及深度解析(2)

时间:2011-12-09来源:湘考网作者:xiangkw点击:
范文精讲 ■ 范文点睛 视野开阔,见识高远。文章论述不拘一格,开篇就旁征博引。文章引用毛主席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这一意

 

 

范文 精讲

■ 范文点睛

——视野开阔,见识高远。文章论述不拘一格,开篇就旁征博引。文章引用毛主席“藐视什么也不能藐视黄河——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哪!”这一意味深长的话,又以巩固民族根基作为结尾,直接升华了文章的主旨,显示出文章立意的高度。保护黄河不仅是保护黄河本身,而且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根,见解之高可见一斑。

——论述充分,实际客观。文章在紧紧围绕弘扬黄河精神主题的同时,结合“1493”治黄体系,从黄河地理、黄河精神、治黄体系等各个方面进行充分的论述,使文章饱满、充实,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可信度,增强了文章的论证和说服力,既体现了具体的论述,又体现了高深的理论素养。根据“1493”治黄体系提出的解决对策具体可行,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结构思路

文章整体结构思路是:开篇点明论述的主题,即黄河精神,进而引出黄河存在的问题,提出整体治理措施,然后笔锋一转,阐述黄河精神的内涵,并指出黄河精神对治黄实践的指导意义,然后提出具体对策,指向问题的解决,最后总结全文,照应中心论点。详细来说:

第一部分,具体指第一段。文章开篇以李白的一句诗引出黄河和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再以毛主席的一句话概括了黄河对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引出文章论述的中心对象——黄河精神,同时也为全文指出了论述的主题,确定了文章写作的方向。

第二部分,即第二段。本段可分为三层:第一句为一层,概括了黄河孕育的华夏文明的具体表现;第二、三句为一层,指出了黄河的地理信息和对我国的贡献;第四、五句为一层,点明黄河已成为我国一条忧患之河。本段的三个层次高度总结了黄河的地位和面临的问题,形成了鲜明的转折,为下文的展开提供了必要的过渡。

第三部分,指第三段。第三段根据第二段提出的黄河面临的问题,明确提出“1493”治黄体系,为治理黄河问题提出了整体对策措施。本段详细介绍了“1493”治黄体系的内容,为下文提出解决黄河问题对策提供了思路,并为提出对策提供了依据、做了铺垫,从整体上构建了文章的主体框架。

第四部分,即第四段和第五段。这两段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指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即“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启下,为治理黄河问题提供了方向,为下文的具体治理措施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五部分,指第六段。本段论述主要是结合“1493”治黄体系的总体要求,结合材料中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论述,提出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是对第二段提出的黄河问题的解决,也是对“1493”治黄体系的具体阐释,是本文的最终归宿,照应文章标题——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第六部分,指最后一段。本段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从整体上对治理黄河问题提出了指导性的措施,并以“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作尾,照应前文,点明主旨,升华中心论点。

 

■ 开头与结尾

文章开头以李白的名诗开篇,气势磅礴,为整篇文章奠定了一个较高的感情基调,以较高的视角引出黄河精神,指出黄河精神的重要性,为我们治理黄河问题指明了方向。文章开头不落窠臼,点题方式新颖。

文章结尾的巧妙在于总结和升华了全文。“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弘扬黄河精神,不断开拓创新,探索治黄新路,积极建立有利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体制机制,”这一总结性的语句体现了第四段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持之以恒、不懈奋斗,一定能够实现‘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宏伟目标,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与华夏文明的永续发展筑就最牢固的根基!”则升华了文章主题,与毛主席的话相呼应,再一次概述了弘扬黄河精神、保护黄河的重要性。

 

■ 论证方法

例证:文章第二段,“唐诗汉赋、歌曲绘画,无数动人的辞章都与黄河有关”一句,举例证明和支撑了前文“黄河曾经以她丰饶的乳汁哺育了华夏文明,给两岸以灌溉,也给诗人以灵感”。而“黄河的平均水量为580亿立方米,占中国总水量的2%,是长江的十七分之一,却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一句,则论证了后文“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磨灭”一句。所谓“事实胜于雄辩”,文章采用事实作为论据,本身就有较强的论证效果,同时,这篇文章所举事实,“唐诗汉赋、歌曲绘画”、“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15%的耕地”,在论证观点的同时,也着实令读者震撼和感动,自豪之感油然而生。

 

■ 独特视角

本文最主要的同时也是最独特的部分,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即3~6段。一般情况,写作者都会按部就班地根据材料反映的问题,就事论事地分析问题,然后根据问题提出解决方法。而本文却另辟蹊径,采用“1493”治黄体系的结构来安排文章。文章的主体部分按照“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技术手段”结构梳理全文,结合材料,逐一论述。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理论知识储备,更表现了作者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 知识链接

“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

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李国英在2004年全河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1493”治黄理论新框架。即:一个终极目标,四个主要标志,九条治理途径,“三条黄河”技术手段。

 

内涵:

一个终极目标:维持黄河健康生命。

四项主要标志: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河床不抬高。

九条治理途径:减少入黄泥沙的措施建设,流域及相关地区水资源利用的有效管理,增加黄河水资源量的外流域调水方案研究,黄河水沙调控体系建设,制定黄河下游河道科学合理的治理方略,使下游河道主槽不萎缩的水量及其过程塑造,满足降低污径比使污染不超标的水量补充要求,治理黄河河口以尽量减少其对下游河道的反馈影响,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
湘考网【一楼】:143760479;湘考网【二楼】:37623591;湘考网【三楼】:20670069;湘考网【四楼】:56772480。【注】加群后,修改群名片为:地区-昵称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建议金额1-10元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

提醒:打赏金额将直接进入对方账号,无法退款,请您谨慎操作。

延伸阅读: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随机推荐

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