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这一视角看,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凸显与人们的心理期待紧密相联,既缘于人们的心理期待随着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又缘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要求越来越多样化、不同的人对社会公正的期待各有不同。
纵向上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有很大差异,但总体而言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是随着社会发展而水涨船高的。比如,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等因素作用下,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有了“跨越式”提高。所以,在看待当前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时,一个重要视角就是应看到人们的心理期待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而水涨船高甚至“跨越式”提高这一事实。不考虑这一重要变量,得出的结论自然有所偏颇。
横向上看,即使在同一历史时期,除了最基本的社会公正需求,不同社会群体对社会公正的心理期待也是大不一样的。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社会,一个显着特点就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社会群体类别不断增多,除了工人、农民、干部等传统群体,还出现了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自由职业者等不同群体。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不尽相同,决定了他们对社会公正的期待也不尽相同。可以说,正是对社会公正越来越多的不同期待交织在一起,使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看不到这一点,得出的判断就不可能正确。
从“社会”和“人”这两个视角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社会公正问题凸显,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心理期待不断变化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其中有经济社会转型带来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的原因,但不能因此否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总体上看,这是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是“成长中的烦恼”。
解决社会公正问题重点三方面
分配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社会分配不公的状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社会进入转型期,我国贫富差距出现了拉大的趋势。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要求。有效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问题,应按照“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原则,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通过财税政策等对高收入群体进行调节。具体而言,就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大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提高工资性收入,不断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实现分配方式和分配效用的公平,筑牢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程序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关键。为此,应加强程序建设,不断增强人们的程序意识。重结果不重程序,重内容不重形式,是我国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心理与习惯。这种心理与习惯对于法治社会建设非常不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公正的实现。其实,程序公正与结果公正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在法治实践中,程序公正不仅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裁判结果,实现结果公正、实体公正,而且其本身也具有包括公平、正义、合理等涵义在内的独立价值。当前,推动程序公正建设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在全社会倡导程序公正精神,培育人们的程序公正理念;二是加快健全和完善各种法律程序和相关制度。
司法公正--实现社会公正的保障。一个公正的社会必定是一个崇尚法治的社会。司法对社会公正的作用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司法可以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社会公正不受侵犯;另一方面,司法不公则对社会公正起到很大的破坏作用,会使社会公正失去最后一道防线,动摇人们对社会公正的信心。因此,应大力推动司法公正,努力培育高素质的司法队伍,鼓励社会各界对司法审判进行监督,及时纠正和有效防止各种形式的司法不公现象。
(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