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精讲
■ 范文点睛
——论点清晰。文章在标题处首先点明总论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百姓无后顾之忧”,也就是直接提出了解决“民生之依”问题的根本对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接下来通过三、四、五自然段的段首句,可以很容易地发现三个分论点:“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
这样清晰的论点,不仅能够使阅卷者抓住文章重点,也使文章结构更加鲜明,分论点对总论点的支撑效果更加明显。
——分析充分。先要强调的是,分析充分和分析深入是不一样的。“分析深入”说明文章采用多种分析方法,由一个问题到另一个问题,环环相扣,使得论述层层递进;而“分析充分”是指文章分析的很有“道理”,把分论点提出的背景、原因、必要性都分析得头头是道,让读者看了前面的分析,就能自然而然地得到后面的结论。
本篇文章就是这样,比如第三段提到社会保障基本制度,在前面分析了为什么要采取这一措施——新农村医疗保险不健全、城乡社保不衔接等问题依然存在,城镇非就业的老年居民、城市农民工等依然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从而就能推出“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这条对策了。充分的分析可以使对策更加有理有据,也能使文章的论述更加详实,因此考生在作答文章时要注意,不要一味地去写“怎么做”,也应对“为什么去做”进行适当剖析。
■ 结构思路
文章的整体思路是:首先根据题目要求,明确“民生之依”即社会保障;而后深入分析目前我国社会保障的成就和问题,得到文章的总论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民生之依问题;再由总论点划分出三条分论点:“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具体来谈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最后再次重申总论点,使文章首尾相应。详细来看:
第一段,明确了问题。题目要求写“民生之依”,但是“民生之依”到底是什么?在这一段作出了回答——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民生之依,为下段提出文章总论点作出铺垫。
第二段,提出总论点。尽管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事业有所发展,但仍然存在农村覆盖范围小、资金来源单一化、保障制度不衔接等一系列问题,加之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金融危机的冲击、城镇化进程加速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消极作用,“问题”仍占上风,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好“民生之依”问题。
第三、四、五段,提出分论点。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文章在这三段提出了具体对策,并且与上文的问题一一对应。针对保障制度不衔接的问题,可以推出分论点一“完善社会保障基本制度”;针对农村社保覆盖范围小的问题,可以推出分论点二“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针对资金来源单一化的问题,可以推出分论点三“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问题与对策相对应才能使文章论述更加严谨、有条理。
第六段,重申文章总论点——只有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才能使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
文章虽然没有在开头就申明论点,但是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更能让读者由浅入深地充分理解文章内涵。总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一目了然,使得文章条理清晰、论述严谨。
■ 开头与结尾
文章开头先引用一句名言,论证了民生的重要性,而后直截了当地引出“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关键一环”,回答了题干中提到的“民生之依”问题。接下来深入分析了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民生之基、民生之依,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实利益,是百姓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影响着社会稳定发展的大局,为下文提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埋下伏笔。
文章结尾与开头交相辉映。开头提到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结尾再次重申——社会保障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依托,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使文章的语言更加丰富生动。“大力完善社保制度,扩大城乡社保覆盖范围,拓宽社保资金来源渠道”是对分论点的再次概括,起到总结和突出论点的作用。
■ 理论政策运用
文章第四段提到的“尽快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和第五段提到的“要拓宽社会保障筹资渠道,加强各类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工作”,是对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部分内容的概括和引申,报告原文如下:
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推进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解决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障的历史遗留问题,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积极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城乡低保制度。继续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将孤儿养育、教育和残疾孤儿康复等纳入财政保障范围。继续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保障管理信息化。发挥商业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灵活运用《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不仅能为文章提供对策思路,也能使文章的表述更加规范标准。
■ 论证方法
引证:文章第一段引用名言“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来论证民生的重要性,吸引了读者眼球,为引出“民生之依”埋下伏笔。文章最后一段引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来论证社会保障是民生之依、民生之基,使论述更加形象到位。
■ 独特视角
何为民生之依?民生,包括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吃、穿、住、行、医疗、就业各个方面,而作者根据给定资料和民生的特点,将“民生之依”定义为“社会保障”而不是所有的民生问题,体现其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责任编辑:admin)【返回首页】
湘考网【一楼】:143760479;湘考网【二楼】:37623591;湘考网【三楼】:20670069;湘考网【四楼】:56772480。【注】加群后,修改群名片为:地区-昵称